理想的設計,是搭起物件與使用者之間的橋梁,
更是一連串美好的使用者經驗(體驗)相乘。
倘若要設計師本身處在一個不舒適/無法思考的環境,
使用著不堪/觸感不佳的的工具,要求做出偉大的事情似乎不太合乎邏輯。
此觀點的關鍵以及該去思考的地方在於:
環境所賦予你的相對定位該是甚麼?
不曉得是台灣企業的通病還是文化所造就,大家依循的總是前人的早路,
依循的總是最安全或是最保守的方案。
矛盾的是,再多的保守或是再多的依據也比不上風水師的一句話
能帶動員工氛圍的設計規劃竟比不上辦公司遺忘一隅的能量水晶球。
部分企業老闆常常有一個現象,眼光看得很遠很遠,目標訂的很大很大
希望付出的成本卻是完全的不成比例,最後所呈現的就是兩個字:可惜。
簡單拿辦公室環境來說:
從管理者的角度,減少成本是可以理解,
但其實在成本考量下的背後更應該深一層的去想,該單位的屬性
是不是有可以更加分的做法?
旅遊屬性的部門,調性與嚴謹的公務部門絕對不會一樣
需要獨立思考的設計部門,與人聲鼎沸的業務部門絕對不會一樣
拿使用工具來說:
每天在砍柴的樵夫,它需要的絕對不會是一把傳了又傳的腐朽寶釜,
而當拓展的樹林增加,更多新進的樵夫根本不應該面臨沒工具可用,
甚至給一把會脫柄的瑕疵釜。
你可以有兩種選擇
1.要嘛哭著埋怨老闆不給好工具做為無法好好工作的理由
2.想辦法將自己的工具帶到公司使用,靠自己去克服
然後
1.老闆認為你工作不夠認真,事情總是做不好,柴砍得不夠多不夠快
2.老闆激賞你的能力,逢人便誇你的好,再給你更多的柴劈
結果
1.渾渾噩噩過完這一份工作,沒讓人留下任何印象
2.自力更生到一個程度後,便不對公司有任何留戀,離開時造成許多人的扼腕
如果公司在某些程度上已經過於依賴員工,總是抱著最小投資最大報酬的心態
人才離開只會是時間的問題,因為他們發現,公司想做的事情永遠沒有對的佈署、
好的支援、該給的時間,就算再有三頭六臂也很容易淪為砲灰。
一間公司陸陸續續留不住好的人才,一定有它的癥結點在。
只是這個原因做頭的有認真去想過而力求改進,
還是認為職場就是這樣,頂多再找人進來繼續消耗?
這一進一出,滿城江山不久後便會泡沫化了。
企業之本說穿了依然是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