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你知道你的目標在那裡,然後,走。



先說好這不是甚麼學學課程的心得報告,而是我的心靈之旅點滴 : )

在偶然的機會下,透過洗杯的介紹在學學文創的網頁上發現了不少琳瑯滿目的課程,
原本她是分享商品攝影的課程給我,應該是覺得我會有興趣,但沒有
結果我很跳Tone的選擇了"好萊塢電影X華裔導演:獨立製片的幕後"
這充滿行銷感的標題吸引了我,中!


結果就報名了,只是沒想到後續的沒想到,帶給了我這麼多想不到。

得到的收穫千頭萬緒,儘管我的心理有好多答案,但我卻無法給它們訂一個題目
於是我決定用關鍵字的方法暫時來容納我膨派的思想脈絡

標籤
關於標籤這件事情,雖然不是太新鮮的議題,但我們卻常常不自覺得去犯這樣的錯誤,總是會第一時間的去定義別人,去幫別人想像那所看不到的一切。但換個角度來說,關於自己的標籤,或者說是..."形象"?
你想怎麼樣的呈現給別人?或者是說,一直以來,你都怎麼認為別人是怎麼看待你的?這對我來說是個很玩味的內心問答遊戲。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想要去證明自己,或是去辯駁一些事情,卻沒想到一些重要的盲點,就是既定事實客觀環境的存在性。導演以自身的例子,對她來說華裔、女性導演這些都算是來自外界的標籤,再做任何事情之前,如果心理始終想著"我是華裔,我來自什麼國家..."、"身為女性導演,我一定要..."之類作為出發點的話,當初最一開始設定的目標很容易偏移,而且是不知不覺間,甚至徒增許多不必要的得失心。
因此其實,你根本不必去想關於華裔與女性這件事,因為"華裔"、"女性",這已經是既定事實,你不需要為了這兩個事實去去影響自己的表現,因此你必須知道,你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你把目標放在那裡?看清楚這一點後,會輕鬆許多。

我們會希望透過一些行為來獲得些迴響,就設計來說,我們努力替客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一種目的,另外也希望通過解決客戶的問題,讓自己獲得肯定進而提高聲望以及收入,這也是一種目的,無論目的是甚麼,在達到以前就不要想太多。

抽離自己
"越是要敘述跟自己相關的故事,就越需要客觀的抽離自己",說起來容易,但真的要做到卻很不簡單。在說故事的這件事情上,自己也有過不少想法,甚至也有過寫小說的念頭,但寫著寫著,總會不自覺得投射為第一人稱的視覺,自己可能沒有發現,這樣的故事,是有偏頗的。

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學
不管在甚麼環境做甚麼事情,永遠最大的課題不是專業度,而是人
這個道理在任何的職場都適用,我記得在誠品時有看到一本書,書名忘了,但內容就是在教你如何去破解人的這件事,透過另一種敘述的方式,"阿...原來人類這麼麻煩",這是我當初翻閱時的想法。
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學,就字面上來說,就是你必須去頃聽對方內心真正的需求,我的解讀是這樣:
在成長的過程,我們每個人因為受不度同程度的影響,對每件事物、每個感覺、喜好、哀樂、興趣、審美觀等皆有所異,你想的跟我說的跟我想得然後聽你說的,常常會走針,再把聽你說的轉述給另一個人聽,她聽完後再轉述給另一個,已經離原意只剩三成左右。這裡想表達的不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概念,而是,你是否有聽懂對方真實的聲音?
你是否知道這個人真正想要的是甚麼?這關乎到兩個人工作的默契以及效率,在職場上是非常非常顯而易見的例子,但太多時後礙於面子、礙於位階等的隔閡,彼此間總是不能坦率的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停的繞圈子,換來的就是不斷的重工與紛爭。
換一個家人的例子,當父母親時常再抱怨某些事情或是要你做甚麼時,我們常常會不耐煩,甚至一言一句的頂回去,父母親是真的討厭你在罵你?我想應該不是,那你也是因為討厭父母親而頂嘴回去?我想也不會是這樣,而是我們受到了情緒的支配,我們用反應來面對反應,而不是真實的去聽對方本質上的聲音。這不容易,因為人天生具有豐富的情感面,但我們可以嘗試練習,聽對方的聲音這件事,以及減少拐彎抹角的表達。

三件重要的觀念
這個其實是導演提到她的監製好友對她說的工作原則,
我是覺得套用在很多地方也成立與受用,即:
1.沒有蠢問題
2.勇於發問
3.永遠要有備案
其實1跟2是息息相關,因為你覺得這問題很蠢,所以你不敢發問?但相信我,在那個當下,大家同樣也都不知道,於是這個"蠢"問題就被忽略了。
沒有任何問題是蠢問題,在某些場合很常聽到主持人問:那麼,誰還有問題?
通常台下很可能會一片寂靜,但是當有人發問並得到答案後,彼此又會點頭如搗蒜,心裡默默的說"原來如此",對吧?這種經驗,勇於發問。
再來是關於備案,備案真的太重要了,就跟備份硬碟一樣重要,以電影拍攝來說,導演舉了例子,關於紐約下冰雹,這種機率小到不可思議,偏偏她們就遇到了。
備案的重要性乃因牽連的相關人事物太龐大了,你隨時影響的是100人上下的團隊,在那個當下你必須讓事情順利的進行並且不影響整體的進度。

迷失
有人說,當你得到一些成就後,很容易迷失,也許周圍的人一面倒的讚美或是一面倒的拍馬屁,於是忘記了最初時細膩的心思或是感動;但反過來說,對於不切實際的批判,也同樣會使人迷失。所有作品其實都一樣,不光是電影,任何創作類型的工作,在最初時會設定一個題目,透過每位創作者不同的手法去呈現想要傳遞的結果。透過不同人,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去解讀這件作品,所得出的感受也都不盡相同。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過"作者已死"的論點
由於讀者處於歷史發展中,所以文本的結構和意義也就處於歷時性的變化和開放之中。 「解構」就應該成為一切文本的屬性。作者對於作品的形成沒有太大的作用,是讀者的閱讀對於創造性文本的產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讀者在閱讀時應該採取一種「評註」的方法,去發現作品的新的意義,及形成一個新的創造性文本。
參考網址
簡單來說,會與作品產生關係與連結反應的,是觀賞者,因此創作者不需要過度去強調,因為你永遠無法預知觀看者當下的心理、生理狀態所產生出來的化學效果會是如何,也不用將別人的評論作為唯一法則,做自己的主人。

對我來說,這想法其實有被鼓勵到了,從小到大其實自己是一個很在意別人感受的人,常常會因為別人的一言一語而卻步,或是小小的讚賞而感到喜悅。不管是作品受到讚美或是批判,就會直接的去想自己是否適合做這行等諸類較為悲觀的情緒。不過後來隨著年紀的增長以及看到的面向改變後,想法也有了不少轉化,這幾年來,你終究會學到很多東西,不論是有形的無形的,會繪畫也好,會影像也好會溝通也好,你會了好多好多,但是決定你成就的不會是履歷表上洋洋灑灑的技能一覽表,而是最後你在這個世界留下了甚麼。

放手讓專業的來
常常發生在各種領域,只要是主控心態高的人,難免會有較為主觀的一面,但人通常不是面面俱到,你看到的東西,可能只有少部分的人才能明白,儘管它也許是好的,但事情總有先後順序以及存在的道理,放手吧,讓對的專業來。

最後
老師說:導演雖然創造了一個世界,控制每一個細節,但卻無法掌握自己的未來。
簡單的解讀是如此,當導演結束一部片後,後面所要發生的事情都將是環環相扣,剪接、行銷溝通、片商、合約、海報文宣,最重要的是觀眾買不買單,而這些都是當一個導演所無法控制的,為一能做的就是,拍好心目中的片。
最後下課的前一分鐘,學生提問到在沮喪難過想轉行時,是甚麼樣的原因可以撐了過來?
導演表示:對我自己來說,是信仰吧,每當我覺得自己撐不下去的時候,上帝很神奇的又會給了我新的機會與嘗試,於是我便能繼續向前。
聽到這一段時我恍然大悟了,為什麼今天我會坐在這裡,就在我對自己迷網灰心時,原來,上帝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們,就在課程的最後一刻,祂透過這位導演再度的告訴了我"不要放棄,我從來都沒有離開過你們"。

我印象還很深刻上一次是透過路人,也是在我迷網時送給了我這段經文:

疲乏的,他賜能力;
軟弱的,他加力量。

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
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
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
他們奔跑卻不困倦,
行走卻不疲乏。
(以賽亞書 40:29-31)

ps.
如果導演有看到這篇
應該會驚訝怎麼這個學生上課準時坐一個座位沒說甚麼話
內心卻如此膨派吧?


導演簡介
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長於台北,高中畢業後留美,取得波斯頓大學學士,半工半讀從事國際電視電影發行工作同時,取得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系藝術碩士 ( MFA ) 學位,自編自導的畢業短片曾榮獲哥大教師優選最佳編劇獎,及美國導演工會最佳亞裔導演獎。

導演第一部劇情長片 《FACE》 (台灣片商譯為 《白靈之面子》),與奧斯卡入圍最佳編劇的 Oren Moverman 共寫劇本,由知名中國女星白靈及嘻哈巨星 Treach ( Naughty by Nature ) 領銜主演, 電影配樂由獲多項葛萊美獎的嘻哈樂團 TheRoots 擔任 , 榮獲美國日舞影展 ( Sundance Film Festival ) 邀請入賽首映,並在世界各大影展多次得獎,包括拉斯維加斯影展(CineVegas ) 最佳導演獎,城市世界影展(Urbanworld Film Festival ) 評審團大獎,GenArt 的觀眾獎,及義大利都靈國際女性影展的特別獎等,也被紐約高譚 ( Gotham Awards ) 提名新銳導演獎。
http://www.xuexue.tw/professor/who_introduction.asp?CTID={731C2F94-A487-4A3A-BFCD-847C58E5860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