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1日

少,但是更好

今年是正式踏上30的一年,就跟很多同樣經歷過這個階段的"先烈"一樣
充滿著各式各樣複雜的心情與不安,對自己來說,心靈層面正面臨一個分水嶺。

工作上雖說不上大成大就,但勉強也算是開始小小的收割狀態

接下來的問題是問自己:
這一切是你要的嗎?



這個問題年齡的增長,開始越來越清晰
所能想像的未來輪廓慢慢清楚了
換個說法就是,我慢慢可以分出什麼是自己要的與不要
如果說20-29這段期間是海綿期,廣納的吸收各種技能與知識
那30開始便是釋放能量的時候,你不可能再貪心的想要學習各種東西
也許一開始會因為多方嘗試開始嚐到被需要的甜頭,
但久而久之自己擅長的部分也慢慢稀釋掉。

今年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也是轉折很大的一年
前年起變換了很多身份,一般正職設計師、外商公司、SOHO族、新創公司成員、
咖啡廳兼職、餐廳籌備小組等。
這樣算下來我還真挺忙的,但也蠻佩服自己可以在各種身份之間轉換
想看的想接觸的與該想的都經歷了,換來了什麼呢?

我想更明確地知道自己不想做什麼了

前面提過,當自己從會1件事變成會20件事時,在職場中是很吃香的
你可以去觸及各式各樣不同層級的人事物,並做出貢獻。
只是沒想到心情也隨之變得越來越緊湊,想把所有事攬在身上,
我拿了很多做了很多,相對應的是我同樣會失去某些,好比說:時間
變得很忙很忙,但是一天仍然只有24小時,於是我必須取捨,
最後我犧牲掉的是所有在乎我的人,包括她。

做了十件事,為什麼沒有得到十件事的回報?為什麼呢
我左思右想了好久,一直難以釋懷,直到某天偶然翻到了一本書
書名為「少,但是更好」,與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概念不同
它在教我們如何成為精準的人。

(講了一堆只是前言,其實我是想分享這本書的心得XD)

回想到小時候我自己的成長曲線,因為大多在害怕中度過
所以我的學習力很強,看過的東西摸兩下通常可以做出樣子
很多人說這是一種天份,很羨慕。
但我其實對天份這件事很感到困惑,因為我根本不是天才啊
我只是很害怕失敗,所以在別人的背後我會多練習10遍、20遍
對自己很沒自信,所以做不來的事情確定做不好後便不會再碰
於是就這樣,我拼命地學習新的知識與新的技能,日復一日
會的東西慢慢多了,想的東西也寬了,但時間也越來越少了

原來,從小到大我都知道怎麼去抓取/學習新事物;
卻從來沒有人告訴我怎麼樣懂得去放棄某些事物。

我像是一個搭著熱氣球提滿各式燃料望著遠方想起飛,
卻不知不覺把所有過往的/用不到的/捨不得的物品一併帶著
起飛了,卻總是越不過那片山丘。

貪心了

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在於勾勒出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人
非專準主義者與專準主義者
在面對各種情境上採取的方法,所生成出結果的兩種差異


   非專準主義者        專準主義者
想著 所有人的所有事情      更少但更好
    「我必須這麼做」      「我選擇這麼做」
    「全部都很重要」      「只有少數事情真正要緊」
    「我要如何才能全部都做?」 「取捨的結果是什麼?」

做法 毫無紀律地追求更多     有紀律地追求更少
      對最急迫的事情做出反應      停下來辨別什麼才是真正要緊的事
      不經思考就對別人説「好」  除了必要的事外,對一切都說「不」
    
結果 承擔太多,使工作成了折磨,    過著舉足輕重的生活
      覺得失去控制不確定對的      為了成就卓越而精挑細選,
      事情是否完成覺得不知所措、    覺得掌控自如,把對的事情做好
      精疲力竭。         體會過程中的喜悅。

---- p.26


看到時覺得「前者根本是在講我不是嗎?」

「你唯有允許自己不再照單全收,不再對每個人說好,
你才能對真正要緊的事情做出最高的貢獻。」
---- p.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